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林小学下课铃一响,四年级学生谢明翰便和玩伴走出教室,来到走廊玩冰壶。而在学校操场上,很多学生在“封绳榜”排队比试,希望刷新纪录;“井字棋”图案前,围满嬉笑的孩子。
“现在课间活动时间变长了,玩得更尽兴了。”谢明翰喜欢在课间跑到教室外,去放松眼睛、活动身体。
这是南山区进一步落实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”要求,推进课间改革的生动缩影。南山采取“一校一策”模式,鼓励区内中小学校因校制宜,优化课间活动设计。以往部分学校的课间活动存在“赶时间、怕安全、缺趣味”等情况。南山区很多学校直面问题,通过项目创新、自主管理、空间改造等做法,努力让更多学生从“被安排”转向“主动玩”。南山正以“课间小改革”,努力呵护“学生大健康”。
在南山区很多中小学校,学生们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,打开本校好玩有趣的课间。而这背后是,南山区教育局不“一刀切”地设置课间时长标准,以“弹性管理+底线保障”双轨机制,保障课间的多样性。
“在我们引导下,区内中小学校有机整合大课间活动、常规体育课程及课后阳光体育时段,系统性构建每日两小时的运动网络。”南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,区教育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杨珺表示,南山区倡导区内各中小学校自主设计“校本化”课间方案,形成“基础模块+自选活动”的创新格局。
南山区多所学校充分利用相对自主的政策空间,精心设计“花式课间”。荔林小学将教学楼空地改造成“冰壶赛道”;学生们用废旧纸盒自制“问题立方体”,在课间科学问答游戏中,比拼脑力和体力。学校还在多处地面画出跳房子图案,很多低年级学生利用课间,在上面蹦跳嬉戏。荔林小学还推出跳绳“封绳榜”,学生可自主申请考核,跳得多的学生可以登上年级、学校的“封绳榜”。
“课间不是课程的延伸,我们要给学生留出更多自主空间和时间,让他们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。”荔林小学党支部书记张祖志介绍说,学校用“封绳榜”跳绳、冰壶挑战赛等引导性模块,搭建课间活动的“基础框架”。同时学校鼓励学生提出新创意,并积极采纳学生们的好创意,将课间活动“创编权”交给学生。
如今在荔林小学,由学生发起的五子棋擂台、打地鼠竞赛等游戏,成为课间“顶流”,学生自制的投篮机、摸高器也热度很高。学校还充分利用“课间百宝箱”,为各班定期轮换彩虹圈、磁悬浮足球等创新器材。这样既能保证不同班级的学生对这些器材有新鲜感,又提升了资源利用率。
很多学校的校领导和教师也通过“头脑风暴”,为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贡献好创意。南头城学校党总支书记程磊就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,创编青春励志、时代节拍等5个板块17套特色校园课间自编操。去练“不一样的课间操”,逐渐成为南头城学校校园新风尚。
“我们还引导区内中小学破解场地紧缺等课间痛点,‘见缝插针’用好校园空间,力争把每一寸空间都变成育人资源,让更多学生在课间动起来、玩起来。”杨珺介绍说,南山区多所学校积极开展空间改造,大力推广“微运动”项目。同时,很多学校还因地制宜,通过分级分类管理,构建课间多维活动体系。
南头城学校就在楼道、操场周边,设置投篮机、蹦床区、迷你足球场等,运动区域“无缝衔接”教学场地,让运动“触手可及”。“我校还按年级就近划分活动区域,低年级主打趣味游戏,高年级侧重协作挑战。”在程磊看来,分级分类管理不但高效利用了校园空间,而且让课间活动更加安全有序。
为了让学生在课间玩得更安全,荔林小学通过大队委轮值管理游戏区、班级轮流维护热门项目秩序等方式,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间安全管理。
“原来10分钟的课间,学生们要接水、上卫生间,为了抢时间玩一会儿,很多学生就在楼道里跑来跑去。”张祖志发现,课间延长至15分钟后,学生们变得更从容了,课间学生在楼道里飞奔的现象大为减少,安全风险也明显降低。
在南头城学校九年级学生刘子锐看来,现在的课间不但更加有序,而且变得更有生机。原来在课间,他和一些同学经常趴在桌上休息。而现在,他经常与同学相约在课间打一场迷你篮球赛,上课更有精神了。
很多家长看到课间的变化,促发了孩子发展新变化。谢明翰的家长就发现,孩子通过课间游戏结交了跨年级伙伴,周末也会相约在小区玩耍,“孩子们在课间玩得开心,下一节课才能学得更投入。”谢明翰的家长由此成为课间改革的坚定支持者,“多5分钟看似不多,但能让孩子缓解压力、玩得更尽兴,我和很多家长非常支持。”
很多学校的数据也逐步体现出南山区课间改革的良好成效,其中南头城学校初中生体测优良率从2023年的63.28%,升至2024年的70.20%;而近视率则同步下降。
“课间不是学校教育的‘边角料’,而是促进学生们健康成长、全面发展的‘强引擎’。”杨珺表示,南山区正在建立区域课间活动“优秀案例资源库”,引导校际共享课间活动好经验,聚智聚力把课间这件好事办得更好。(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刘盾 通讯员 查欣雨)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